玩钓鱼网 > 钓技大全 > 钓鱼饵料 > 正文

雾化好等于状态好 误区 野钓多数情况反而要控制饵料雾化

作者:玩钓鱼网   来源:钓鱼人   时间:2024-01-15  标签:野钓  

雾化好等于状态好 误区 野钓多数情况反而要控制饵料雾化

我们在使用商品饵的时候总是涉及到“配方”二字,所谓配方说到底就是将几种不同的饵料掺合在一起,大家那么关注配方,那有没有想过配方背后是什么呢?撇开个人的心理因素或者某些作钓习惯而言,单开的饵和三五种混合而成的饵料区别就在于,饵料的味型和状态变了。拿味型举例,一款浓腥的饵和一款浓香的饵结合以后就获得了一款腥香味的饵。从状态上来讲,例如一款比重较大的颗粒型饵料,如果掺加了轻麸或是雪花粉,那么这款“颗粒饵”的比例就会减轻、雾化就会变好。

饵料的味型和状态对垂钓至关重要,需要我们认真来对待,但我发现很多人在这方面是存在许多误区的,例如不分析鱼情不讲味型和状态,只想找到一款万能的配方以便一劳永逸。关于配方问题我之前就说过不少,今天再说的细一点,说说饵料的实际状态。因为我发现很多人总认为雾化好就等同于状态好,甚至我在野钓中也受到过一些人的吐槽,“你这饵料丢水中都不化开,怎么能诱鱼呢”。

饵料的状态有许多种,雾化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我不太懂怎样标准地去解释雾化二字,总之在我意识里,饵料扔到水中立刻向四周扩散,形成烟雾一样的状态,那就叫雾化了。雾化的特点就是溶散出来的物质很微小、很轻,能够快速向四面扩散。想雾化好,一般是要大量细粉状的饵料或者多添加雪花粉轻麸这类物质。

散落:这是和雾化比较接近的一直状态了,也常有人搞混,用简单一点的方法来区分便是雾化更细腻、散落稍粗糙,你可以把饵料放进一盆水里面,如果饵料入水立刻有一层雾一样的东西产生,人眼看不出颗粒感,且立刻把弄浑那便是雾化。如果饵料入水表层一点点脱落,主要是纵向运动,脱落的物质看起来块状比较大,也没有很快让水变浑,那便是散落了。当然这只是我们在探讨具体的饵料状态时恰好说到了,实际作钓也未必一定要分个明白,很多时候雾化和散落是同时出现的,只是哪个多点那个少些的区别。

不雾化不散落也是一种状态:所谓饵料的状态,即饵料在水中所呈现的情况、形态,那么一入水就溶散、脱落算一种状态的话,不溶散不脱落一直保持原状自然也是一种状态。通常我们把这种饵料的状态称作“粘”,可以通过多加粘粉和不断地揉捏饵料来实现,记住这里是加粘粉而不是加拉丝粉,加拉丝粉无法达到“不雾化”的目的,除非你增加半瓶把饵料揉成面疙瘩。

散落、雾化和“粘”相结合又是一种状态:粘和散是对立的,怎么能结合呢?当然能,我们只要把饵料分为双层即可,里层即为耳芯,我们用附钩性强同时黏度大的饵料,外边则包起易散开易脱落的东西,这种组合型的饵料有很专门的名字叫做“包食”,或者为“蘸麻团”。包食中饵芯能够用粘一点的商品饵,也可以用蚯蚓、玉米、小麦,外饵基本是比较做的、容易散开的饵料,主要作为诱鱼用。而蘸麻团,饵芯多见是软粘饵,也有蘸胶类物质,表层一般是各种颗粒,用酒米当然也行。

了解完饵料的各种状态,自然也明白了雾化好根本无法代表状态好,事实上野钓中反倒需要控制雾化

小时候钓鱼根本没有雾化这种概念,用的饵料基本就是自己挖的蚯蚓,要不从厨房“偷”点面粉,加水一搅最多再放些香油,根本没有任何雾化或是散落,退一步说就算是有那时也不会用。之后接触了台钓买了商品饵,才慢慢有了雾化及雾化诱鱼的概念。可能也是受了别人影响吧,从了解雾化一直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总以为雾化便是饵料状态,雾化好便是状态好,状态好才能钓得多,因此雾化好就等于钓得多。钓了这么多年鱼,直到今天也会有人跑过来跟我说,“你的饵料不雾化,因此钓不到鱼”。

我们从买饵料开始,到后面的选饵、配饵、开饵、用饵,都是为了能钓到鱼、钓很多鱼,因此只有当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即钓到鱼了,才能说饵料开的对路,状态和味型都合适。换句话说,你的饵料状态好不好,得拿鱼获讲话,在其他条件跟别人维持差不多的基础上,你的饵料状态与身边人的差别很大,但鱼获反倒更多,那才能说状态好,这也仅仅针对这一场鱼。

野钓很多时候反而是要刻意控制雾化的,冬季春季还好因为水温低杂鱼闹得不凶,等到了夏秋季节气温上来了,大量的小鱼就会出来争食,严重的时候几乎是全水层地闹,这时如果用雾化太好的饵料可能连水下都到不了。有些说小杂鱼爱吃味道大的饵,因此杂鱼多的地方一定要用本味饵,这个没错,味道越强烈的确越能引起鱼的注意,但是记住了,如果光把饵料味道减少,且不控制雾化,杂鱼是不会停止的,而且会越聚越多。

垂钓滑鱼也不适合用雾化太好的饵,这里的“滑鱼”有两层意思,第一种“滑”是反复被钓过的滑,常见于黑坑等养殖塘,也称“回锅鱼”。这种鱼的嘴巴身体被鱼钩扎过太多次,因此吃食很是有经验,对于味道浓郁、雾化太好的东西是不太敢“下嘴”的,要钓起来就得少雾化甚至不雾化,用前边说的蘸麻团钓起来就比较好。第二种“滑”意指奸诈,多针对自然水域大个体的鱼。自然水域处处暗藏杀机,显而易见那些长至十几斤、几十斤的鱼是有多么不容易,换个思路如果它们吃饵不谨慎啥都敢去啃几口,那早就成了别人的嘴中食了。因此在垂钓野生大鱼的时候,饵料也是不能味道太奇怪、雾化太好。再补充一点,大鱼进窝较慢,进窝后也不会立刻吃饵,总要检查一下周边状况,所以如果你的饵料雾化太好经常要起竿换饵,那很有可能引起鱼警惕。

既然在这么多鱼情下都不需要雾化,为何总是有那么多人青睐,甚至坚信“不雾化的饵料便是不好”

首先饵料溶散性强的确有一定的优势,例如诱鱼更快。特别是一些新手在垂钓时不太会辨别究竟是什么鱼咬钩,只知道用了雾化快的饵料浮漂马上就有信号产生,而采用雾化慢的饵料来口就慢,用玉米麦子这样完全没有溶散性的饵时等上老半天浮漂还是像定海神针一样,因此才得到“不雾化的饵便是不好”的观点。

此外,在钓一些特殊的鱼情时饵料散的快确实比散的慢要好,前面说鱼儿喜爱追雾化,你如果专门钓白条、谷穗那肯定是雾化好的饵料强,还有就是钓滤食性的鱼类如鲢鳙也是需要饵料迅速溶散的。

饵料状态要适合鱼情才叫好,针对当下春季的鱼情,说说具体该如何把控饵料状态

春季是一个从冷到热的过多性时节,鱼儿的活性是由低到高转变,大家根据自己当地的天气情况以及鱼情来看,如果鱼咬钩还不是很强烈,口较轻,那么饵料应对偏腥、比重要轻、雾化可以好一点,拿大家比较熟悉的老三样举例,放一杯的918、一杯的蓝鲫,然后再放一杯甚至一杯半的速攻,还可以添加一点点虾粉提提味道。等气温普遍到了十七八度,鱼的活性上来了、咬钩变得强烈了,那意味着杂鱼也要大规模出来觅食了,这时饵料就不能一味地用腥,状态方面特别要控制雾化,若以一份蓝鲫一份918为基础,速攻能加半份或直接不加,或者你加一份也行改为搓饵作钓。

即使不用商品饵,仅用蚯蚓红虫也有状态可讲

商品饵有雾化、散落、软粘等状态,蚯蚓红虫没有这样的特点那如何谈状态呢?当然有,活饵挣扎扭动的姿态也是一种状态,而且这对鱼而言就是很强的引诱,因为它最为自然,可以让鱼放下警觉性。鱼活性差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说尽量把蚯蚓整支挂勾,保持其活性,这样在水下挣扎更能引起鱼的注意、勾起鱼的胃口,有一些鱼可能明明不想吃,但看到蚯蚓在自己眼前动来动去也会忍不住给它一口。在冬季鱼活性极低的时候,光靠蚯蚓自身的扭动可能幅度太小,对鱼诱惑不够,我们就要进行辅助,提动竿稍让饵料上升一段距离再缓缓落下,很多时候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打破不上鱼的困局。

不过与使用商品饵同样,当温度高了,杂鱼大批量出来觅食再整支挂蚯蚓就会给它们可趁之机,这时可能就需要用回最原始的挂勾方式,即把蚯蚓截断,套筒式地套在鱼钩上,恰好包到钩尖为止不能过多地留到外边。

写在最后

搞清楚饵料的每一种状态,以及每种状态的特征,再根据鱼情来做具体的挑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不是盲目地认为雾化好就代表状态好,也不要每次钓鱼都是一样的饵料组合、一成不变的比例。

更多相关钓鱼饵料阅读

野钓钓鱼技巧大全

商品饵饵料配方用法大全